如何评价章宇、马丽主演的电影《东北虎》?

日期: 栏目:全部赛事 浏览:118 评论:0

  在刚结束的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,《东北虎》拿到了金爵奖最佳影片大奖。

  消息传出,导演耿军就一直忙着回复朋友们发来祝贺的微信。六月初得知影片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时,耿军正在剪预告片,“当时挺高兴的,我还说晚上不喝点对得起这个消息吗?”

  在此之前,耿军做了近二十年的独立电影,他的《烧烤》《青年》《轻松+愉快》等作品被很多影迷观看、喜爱,但少有机会能在大银幕上和大众进行沟通。

  《轻松+愉快》剧照 图源:豆瓣

  上影节几场放映之后,观众形容《东北虎》幽默,温情,孤独又浪漫;映后交流时,耿军话不是很多,只是说电影完成了之后,一块石头落地,剩下的那些是属于观众的。拿到金爵大奖的《东北虎》有望今年上映,耿军也有机会到“地上”,面对更多的观众了。“

  拍电影就是给人看的,要不然你写日记得了。”耿军认为,电影就是被观看才产生意义,才产生价值:我觉得跟更多的观众第一时间见面,这个事儿挺有意思的,也挺新鲜,但是我不会预设什么。上影节期间,毒眸(ID:DomoreDumou)采访了耿军,除了《东北虎》之外,还跟他聊了聊电影和电影人的生活,以下是耿军的自述。

  “我怕我写的人物死掉”

  九年前,我的朋友徐刚(《东北虎》主演之一),他的狗没法在家里养了,就送到朋友找的人家那里寄养,结果人家把狗吃了,他很愤怒,要找他们算账去。

  《东北虎》剧照这件事是《东北虎》故事的起点,有了它,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有支点了。当这个支点把创作支撑起来之后,后边的写作就特别顺利。

  我要写到他的家庭,写到他面临人生的一些时刻,比如第一胎要生的时刻。家庭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?个人身上出现了什么问题?他身边是什么样的朋友?在这一刻谁会跟随他帮助他?要把这些东西构建起来。

  他终究是一个文人嘛,这是个文人江湖。

  影片里的马千里(张志勇饰)吃了徐东(章宇饰)的狗,马千里讲的是经济秩序、现实秩序,是要去派出所门口谈判的人;而徐东是一个用私人恩怨私人解决的方式来复仇的人,他碰到了一个要用法律保护自己的“狡猾”的人——这中间的碰撞是怎样的?他的根基和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?在写作的时候我逐渐把这个画卷铺陈开来。

  我就觉得我这些年的观察和生活碎片的积攒,在这个剧本里面充分地释放了出来。第一稿特别顺利,迅速就写了出来,之后我会审视我自己:是不是自我感动了?是不是想当然了?是不是哪一块写得还不够?再逐渐修改,逐渐生出另外的可能性。比如说小二(顾本彬饰)拿着风筝那场戏,其实在第一稿里面是没有的,他出现是因为我写到马千里做生意失败,被追债,各种不顺,实在太惨了。

  我担心马千里死掉,我已经控制不了他的遭遇,我怕他死掉。在写剧本时,我不会去预设人物生长的方向,当我确信这个人物,把他的细节,他的遭遇,他的性格都写出来之后,写作的人其实最不自知的状态是被角色牵着走,那个时候我是不自知的。

  《东北虎》剧照

  所以当马千里走着走着,我突然担心他死掉,担心他死给我看。我说不行,这个时候让小二来救他,小二就出现了。马千里不能死掉,他死掉我会伤心的。他最后没死,不是我控制的,是小二救了他。其实人最终是孤独的,谁也逃不开,所有的热闹都是为孤独做铺垫的。所以很多人怕退休,一退休之后这个群体不需要你了。儿女已经长大了,家庭需要你吗?我们这个小区需要你吗?有几个同样孤独的人在一起玩象棋,回到家里还是孤独的。

  所以我拍《东北虎》不是要提醒谁,我就想在里面给一点安慰,我觉得这个安慰其实是宽容,我要讨论的是愤怒的力量大还是宽容的力量大,我没有答案。但是我要把这个思考传递出去。

  一开始选角的时候,和章宇、马丽第一次见面就定了下来,其实选角是喜结良缘,剧本是相亲的情书,见面一聊,这个事儿就定下来了,特别顺利。当这个事儿定下来之后,接下来的事儿也就顺利了。章宇的惊喜太多了,他是特别专注的演员他会给角色注入灵魂。

  他和马丽的重要对手戏,吃蛋糕那场,还有和小薇面对面,那个是婚姻内部的惊悚戏,他坐在那里就受到了惊吓,无措,慌张,在那一刻觉得自己失败了——那些特别综合的东西他都演了出来。

  章宇和马丽

  马丽也是一样,马丽的感染力特别强,我觉得她的愤怒和决绝全都呈现了出来。在看监视器的时候,真的很敬佩他们的表现。章宇发现狗被吃了,看到狗皮那场戏,当时离太阳下山还有40多分钟,我问章宇准备好了吗,他说咱们开始吧,准备好了。

  我跟摄影师、录音师在10分钟之内就准备充分,那场戏真的一气呵成,没有第二遍就拍完了。我是那种特别容易被情绪带动的人,他站在那里,因为自己的一个家庭成员哭成那样。那么伤心,我在摄影机后面眼泪霹雳啪啦,特别没有出息。

  现在回过头来看,(片子)都是按照我的预想来的,老虎的戏份稍微少了一点,我其实拍了挺多,但是为节奏的考量做了一些割舍和处理,要说可惜肯定会有一些,剪掉的东西会挺可惜的,但是上映之后,我们可能会在B站上发一些剪掉的片段来慰藉观众,也慰藉我自己。

  我觉得一个电影在荧幕上亮起来的时候,坐在椅子上,坐在舒服的沙发上,跟电影里的人生活一段时间,一个电影能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。

  电影开始放了,大家可能通过5分钟、10分钟就进入了一个节奏,去跟着一起生活,动感情。我其实有这个创作的心思在里面。所以我不害怕那些所谓的习惯快节奏的观众。生活压力大大,大家需要快餐、爆米花,去缓解,同时也需要能让人稍微静下来一点、体会里面的情感的电影。对于《东北虎》的市场和票房,我是会有期待的,想有更多人能看到。

  因为拍电影就是给人看的,要不然你写日记得了。我希望电影上映的时候,去买票的人多一点,希望他们离开电影院的时候还在聊这个电影,过了几年之后还会有人找出来看它。

  伤感没意思

  《东北虎》还有一场戏,马千里说,喝完这个酒就离开这个复杂的世界。徐东问,就剩下这半桶酒了吗?马千里说,里头还有三桶。徐东是复仇者,和马千里是敌对的关系,但是从这一刻开始,就走向东北式的、阶梯式的、渐进的宽容。

  我的电影故事是发生在东北的,我的老家。东北的变化是缓慢的,不像北京、上海这样变化特别快的城市。冬天的时候,东北像是被冻僵了。你知道冰箱能保鲜是因为温度低吗?东北有半年的寒冷让我们的衰老也会变缓慢。

  片中随时可见东北冰雪遍布的场景我们那里有半年的冬天,让社交活动变得缓慢下来。我在北京、上海这种大的城市,每天忙忙碌碌的,回到缓慢的地方,我觉得对我的血压有好处,我其实还挺喜欢那种缓慢的。

  1996年,我刚到北京的时候在宾馆做过服务员,后来又去广告公司做业务员,杂志社做编辑,电视台做广告。我原先住在朝阳区垡头,坐348路到双井,再坐300路到大钟寺上班,路上有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,包里面带个书,戴个耳机,每天公交地铁的上班下班。那不就是来京务工人员吗?那很正常,因为要生活,我到了20岁就不再花家里的钱了。

  到2008年奥运会那一年我才真正离开了那个广告公司,完全不工作了。从那个时候我才开始“潇洒”起来。之后就靠拍一点广告挣生活费,剩下的时间自己写剧本,跟别人一起弄剧本,自己拍东西,后期。这些事儿就打发了日常生活,因为不上班了,也有时间做一些个人的小爱好。比如文学阅读,这个对我来说挺重要的,不单单能让我了解文学,了解这个时代和我没有经历过的时代,还有未来,又能帮助我打开想象力。

  其实文学,小说这些东西,可能是我写剧本拍电影最大的养分,除了生活本身之外是文学。早些年在潘家园淘书的时候,经常会在书里面发现一封信,或者是有一张明信片,还有里面有一张邮票当书签用的。买到有别人生活痕迹的二手书,那个还挺有意思的,比新书有意思,有一些人愿意在书上写点感受,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。

  导演耿军

  摇滚乐我也特别喜欢,有两年的时间我跟二手玫瑰乐队巡演,就拿着摄影机全国各地跟着跑,我们私交特别好,还写了他们的剧本,但是写得不太好,后来可能有机会能写好,拍一个他们的摇滚人生之类的。

  早年间电影放映的活动特别多,现在这些活动都被打散了,地方的放映群体逐渐在缩小、减少,有很多书店也都关门了,让那样的空间消失掉,我觉得是这个时代最让人悲伤的事。

  我也还挺愿意去郊区的,离开全是楼的地方,去溜达溜达。走路,观察,这些是我的兴趣。现实生活里面的乐趣是最重要的,你如果在现实生活里面没有乐趣的话,那人也是无趣的人。我只是对物质这些东西不敏感而已,但是在现实生活里面我觉得还是有乐趣的。

  混得好的朋友在八达岭水库那边还有私人别墅,我们经常去,去一个好地儿,我就会感叹:这个地方挺好,这个地方挺贵,因为有朋友嘛,我们也能在这里。所以这些年,我跟生活能打个平手,不至于被欺负到。前几部片子都是我自己花钱拍的,在北京挣钱之后也没有娶媳妇、买房子、买股票,就用它拍电影了。挺简单的,没有什么神秘感。

  我的生活也很简单。生活得好,是能够把所谓的最世俗的生活弄得还挺像样的。我弄得不像样,对现实生活没有巨大的贡献,对这个消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。没有拼多多也没有淘宝也没有支付宝,衣服几年也不买,跟我身材差不多的,长胖了的,我就穿他们的衣服出来,而且我对衣服也非常不敏感,我对这些东西都没有什么兴趣。

  导演耿军

  我觉得内心能平静,不管你是多富有或者是生活档次有多高,穿戴怎么样,只要你内心是平静的就可以,我会劝我自己,就像电影台词说的那样,伤感没有意思。但可能因为底色是伤感,才会劝自己伤感没意思。

  《东北虎》上映后,我会发生什么变化?没有设想。但我希望我的投资方都能挣钱。因为“金钱”和“艺术”这两位朋友,它们发生碰撞,产生了电影,如果两者要是平等的话,这个游戏就更好玩。谁也别欺负谁,别拿数字、拿钱吓唬我,艺术也别店大欺客。我希望它们能平等地玩耍。你投资,挣到了钱,接下来艺术和电影可以更好地玩耍,这个是有意思的。

  我为《东北虎》付出的努力,我的劲在这几年里全用在这个作品上了,好的部分和瑕疵,都是存在的,目前我的能力就是这样,所以没有一点遗憾。电影会描述一个人生,当这个人生在荧幕上亮起来的时候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射,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,但是这个电影又是人之间的事儿,所以对于电影,每个人的解读、感受,都不一样。

  有的人喜欢这部片子,有的人觉得不好看,这些都特别的正常。电影是买票来看的,我们随便买一个东西都能说这个东西怎么样,电影也是一样。舆论场再打开一点,只有电影能自由讨论,才有意思。

  希望大家走对影厅,以及想和大家分享几个人物的故事。

  影片中大部分情节和人物是从我身边人的真实经历而创作出来的,这些原型是想象力创作力的支点,通过这些真实细节让创作起飞,真实的人物情感会让人有情感共鸣。

  故事的主角原型是我的朋友徐刚,有一年过年的时候我在车站碰到他,大家当时都在拜访亲友,而他在为了他的狗复仇。

  他的穿的皮夹克很久没打油没维护了,毛领都有点起球了,头上脸上身上都落着碎雪,他站在车站等着中巴车,中巴去新华镇的那40分钟的路程就是他跟仇恨的距离。一个文人去找一个社会人复仇,这样的情境非常有张力,让我充满叙述的渴望。这一个特别好的人物,特别好的故事开端,我想用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大家。

  刚哥还有一个工作是在工地开铲车,我持续有几年的时间都要在春节前陪着他去那些欠他钱的公司要账,他干完铲车后人家不给结账,当我们去要账的时候,来到那家做房地产的公司,二楼楼道里边全是要账的人,在讨债的人群里边,一张张面孔,其实就是我电影里马千里对面的那帮亲属的面孔。男女老少,年长的六七十,小的就三十来岁,刚哥刚四十,一个个都在那走廊里边聊天,然后当老板快来的时候,大家一下就涌到那个办公室里,语气里有怒气也有低声下气,挺现实也挺讽刺的。

  还有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小二,是我五姨家的孩子。片子里他只有三千块钱的存款,给了马经理五百块钱。他没有受到人到中年的困惑,内心里面有重担,小二是个完全解脱甚至洒脱的人,他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,是混乱的生活里清醒的纯在,他是一个给悲苦的人带来温暖的天使,小二的那句台词特别戳心,“就是听说你最近过得不太好,我过来看看你”,其实是一个很日常的话,但特别暖心。像徐刚,像马千里,像那些讨债者们,其实都被困住了。但小二能是片子里的特殊的存在,他没有被困住,这种没困住的少数人会给其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。

  还有很多我很喜欢的角色比如影片中的诗人,他的原型是张稀稀,原先是在学校美术老师,在校期间得了病,但之后还是继续写诗,在我看来十分浪漫,他在诗歌的岸上看着生活洪流里的人们,我想拥抱他。

  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细节:

  比如开场的镜头,首先我很爱吃冻梨和冻柿子,也喜欢上面结的那层冰被敲碎的那一下,很脆的声音,又温暖又熟悉,它是我内心的一个东西,冰冷里含着暖色。

  就像徐东(章宇饰)说:只要我们一起挺过今天,明天可有意思了...

  比如东北虎到底是什么意思?

  《东北虎》已经与大家见面了,希望大家能从影片里找到答案。

  1.

  《东北虎》是一部扮猪吃老虎的电影,用一副人畜无害的语气,讲述了一个胆大包天的主题。

  在《东北虎》里,也有人物。如徐东,一个宿管老师兼做挖掘车司机。如马千里,一个企业家,如今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债务人。

  如美玲,一个即将临盆的妻子,也是一个四处寻找小三的侦探。

  有诗人,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病。有哲学系高材生,同时也是想出用砖头砸玻璃的高人。

  在东北虎里,也有故事。如狗的问题,马千里杀了徐东的狗,徐东发誓为狗复仇。

  如债务的问题,马千里曾经帮助亲戚朋友挣了些钱,现在他成了三角债里最憋屈的老鼠,被亲戚朋友四处围捕。

  如感情的问题,老婆在生日那天在菜里下毒,逼他供出情人。情人喝了一杯空酒,说祝你们一家三口快乐。

  《东北虎》里有令人难忘的冷幽默,经常如流星一样闪过。如男生骂了女生,老师问女生“他骂你什么?”女生说,“我说不出口,你问他吧。”男生说,“我也说不出口。”

  有幽深的深意。电影开头说,”伤感没意思 “。电影最后说,“我们一起挺过今天,明天可有意思了。”

  《东北虎》让人难忘的还有主人公穿行经过的环境,如徐东开挖掘机的矿山,一些女工在煤炭中间挑拣。

  徐东骑着摩托驶过北方被雪覆盖的田地,田地中间偶尔有野草探出雪堆,在风中摇摆。远处是高耸的烟囱,冒出滚滚的白烟,融入到灰色的天空。

  美玲抓小三时,走在年代感极强的赫鲁晓夫楼里,当地人管这叫大板楼,也有人叫筒子楼,每一栋大板楼里面都埋藏着前苏联和中国的一段往事。

  马千里要债时,是在一个停着水泥搅拌车等工程车辆的院子里,但都歇业了。徐东遛狗时,是在几个大板楼和一些平房中间,地上的雪冻成了冰。

  在《东北虎》里,看得到作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持,也看得到偶尔流露出的讨好。

  看得到幽默,也看得到悲凉。

  看得到冰冷沁骨的冷,也能看到焚情似火的热。

  2.

  导演耿军降而复叛,用这一切去掩盖他胆大包团的内核。

  《东北虎》真正的主人公不是人物,而是环境。

  人物牵连的是故事,环境最终要表现的是一种状态。

  目前看到的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,都只是导演所要描述的环境中的一个器物,和路上的那些积雪,墙上的那些广告单,楼梯转角处的杂物,城市边缘的大烟囱一样。

  出现在东北冬天里器物,一切都是僵硬的缓慢的,作者也将影片的节奏放缓,就连人物的反应也和环境一样迟滞悠长,一样令人难以忍受。

  描述环境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,在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里,只有慢下来,小二这样的人物才会如河底的石头一样显现出来。他是西方的骑士,也是东方的侠者。

  只有从每三秒一个镜头的剪辑暴力中间慢下来,沉郁才会出现,生活真正的况味才会获得反刍的机会。

  电影需要连绵不绝的戏剧冲突,生活里只有周而复始的鸡毛蒜皮。

  这是人类永恒之一种,生命困境如永动机一样循环往复。

  这样的环境里,才会出现这样的人物,这样的人物身上才能发生这样的故事,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才制造了这样的环境。

  环境的本质是时间的沉淀,时间的本质是时代的颗粒。

  在《东北虎》人为拉长的镜头里,时间在时代的来处和尽处中间,横裂成一道深不见底的裂缝,散发着天光将亮未亮的神秘性和夕阳将尽未尽的魅惑力。

  环境是时代的锈迹。

  那些工业时代的烟囱和那些农业时代的田地,那些热烈的美好和那些冰冷的丑陋,以及很像是翻滚在理想中间的坚守和嘲讽,拧成时间的当下之结。

  徐东和马千里们用一直向前的错觉,在环境里打转,如困在笼中的东北虎。

  《东北虎》最终说的是时代的疤痕。

  作者用飘忽的冷幽默、缓慢的镜头,铺天盖地的荒诞,去讲述那些苟延残喘的伤感和火花明灭的热爱,荒凉而庄重地宣告着时间与时间、世界与世界的永恒无解。【本文源自公众号阿郎看电影】

  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,《东北虎》拿到金爵奖最佳影片。

  2022年开年,《东北虎》上映。

  这次导演耿军还是熟悉的味道。

  

  本文有剧透。

  1

  寒冷的鹤岗白雪皑皑,徐东(章宇)正在矿场开着挖掘机。徐东为了生计做了两份工,白天在矿场开挖掘机,晚上在学校做宿管。

  你以为他是那种为家庭扛下所有的居家好男人?

  错了。镜头一转,一位年轻靓丽的女孩提着汽水来到驾驶座,要与徐东“风流”一番。完事后,徐东自怨自艾如今颜值、经济下滑,只剩一个看似稳定的家庭……

  

  徐东的老婆美玲(马丽)即将临盆,正愁自家的狗无处安放,便给丈夫下了一张通牒,要么给它找个好人家,要么卖了。

  不懂拒绝的徐东拉着狗去了狗市,小摊贩热情向徐东招揽,并许诺卖狗还能给他剩下一张狗皮。

  

  已与狗产生深厚感情的徐东,还是把它寄养在别人家。收养狗的男人叫马千里(张志勇)是债务缠身的建筑商,他家里正集合七大姑八大姨向他讨债,生活举步维艰。

  

  无奈之下,马千里找了一群要债人,帮他要回房地产商拖欠他的报酬。这群人向马千里讨要了这只狗想美餐一顿。徐东再来探狗,只剩下一件风干的狗皮。于是徐东开启了一场“为狗复仇记”。

  

  妻子美玲在徐东衣物里发现了一根女人的黄头发,坐实丈夫出轨,开启“寻小三”。美玲的生日,她要求徐东带自己去见小三,专门为此摆了一桌鸿门宴,最后小三退场。

  徐东与马千里的恩怨似乎在同病相怜中得到化解,徐东找马千里讨说法,两人被亲戚从窗外扔进来的萝卜砸倒在地,两个落难男人同时躺在地上,竟有些浪漫。

  

  徐东和美玲的生活是否回到原点,马千里是否得到了救赎?影片做了留白,但毋庸置疑的是人要向上走、向远看,正如片中落魄小二所传递的哲思,这生活还得继续啊……

  2

  《东北虎》看似是一部偏文艺的喜剧片,实际内核是悲凉。

  影片以现实风格讲述小人物的生存现状,嬉笑怒骂之间把人生真相说给你听。耿军执导了近二十年的独立电影,《烧烤》、《青年》、《轻松+愉快》虽小众却不冷门,即使少有机会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,却收割了一批死忠粉。

  纵观耿军作品都极具生活化,《东北虎》也不例外。耿军表示故事的原型就是他的朋友徐刚,也是《东北虎》中演神经病诗人的扮演者。

  当年徐刚家的狗没法继续养了,就送到朋友找的人家寄养,结果人家把狗吃了,他很愤怒,要找他们算账。当作品有了这个支点后,创作过程就变顺,第一条复仇线就初具雏形了。

  

  而妻子抓小三是导演耿军关注周遭人生活动态捕捉到的。用耿军的话说:“但凡家庭婚姻出一点问题,就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惊悚的恐怖片”。马丽饰演的妻子,发现丈夫出轨后对其进行精神折磨。

  先是妻子在生日宴中下毒,后又是跟小三组成“一家四口”一起拍全家福、大摆酒席庆祝,估计任何男人看了后都会后脊发凉吧。

  

  马丽和章宇是好演员,在这部《东北虎》选角之时,章宇、马丽第一次见面就定下来。

  当好的演员遇上了好的导演那就叫做“喜结良缘”。拍完这段高潮戏后,导演在摄影机后哭得稀里哗啦,能够感受到他是个性情中人。

  3

  《东北虎》的故事被分解得支离破碎,有种贴近生活却高于现实的疏离感。

  这一点主要集中在章宇和马丽这对夫妻上,前期背景无任何铺垫导致角色塑造不完整,也就显得男女主异常单薄。

  除了出轨捉小三这条荒诞与趣味性兼具的故事线外,似乎没有太多的亮点。反倒是被追债的包工头和章宇的故事线产生了意外看点。

  

  且不说章宇与包工头之间由仇人到朋友式的转变是否符合现实逻辑,但导演在处理这对敌对关系时明显加入了东北式的仗义。徐东问,就剩下这半桶酒了吗?马千里说,里头还有三桶,就能感知两个男人已经一笑泯恩仇。

  同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两个男人又何必互相为难呢?这就是《东北虎》向观众所传递的“生存哲思”。

  一直以来,徐东都幻想自己会成为主角,在妻子美玲的“帮助”下,他圆了一次梦,可在梦醒之时,徐东又无力去收拾生活残局。最后小三向夫妻俩敬酒,对徐东一家三口的祝福掷地有声,一点点敲在徐东心上。

  

  影片向观众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男人,年轻时风光过,人到中年的他“虎落平阳被犬欺”光景不在,这是一种无处诉说的落寞。

  亦如贴合片名的“东北虎”的出现——一对来动物园参观的爷孙,当孙子困惑为何老虎不叫?爷爷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老虎在这里圈养,年纪也大了所以不会叫,映射的就是主角。

  

  从一定程度上说,包工头马千里的出现排解了徐东这种落寞,让他有了一种情绪出口。如果观众不主动从零碎的故事片段中找关联,很难领悟到影片的真正内涵,相信有绝大部分人将影片情节看成了鸡零狗碎的。

  《东北虎》完成度没有想象中的高,人物之间缺乏内在逻辑,也难逃文艺片的装腔作调之嫌,它依然延续着男人对自己是老虎的过时意淫,而选择忽视他们早就被生活打压成狗,金爵奖也实在拿得很水。

  耿军的电影拍的是“关系”,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时空的关系。

  在关系之中,他窥见一种永恒,即:人永远会被其所在的时空囚困,但在这份困顿里,也有实实在在的人情。

  《东北虎》同样如此。

  它和耿军的大部分前作一样,拍摄于鹤岗,取材于鹤岗。导演耿军,黑龙江省鹤岗人。

  鹤岗是东北的一座小城,这里盛产煤炭,又名“煤城”,如今已经没落。它最近一次出名是因为超低房价,引来全国的躺平青年们来这里安家。而我对它最深的印象是每到冬天,下午三点半以后,这里的天就全黑了,人们早早吃过晚饭,等待明天。

  随着第六代导演把一个个“本地青年”的故事搬上大银幕,贾樟柯的汾阳,王小帅的贵州三线厂区,路学长的后现代北京……都变得鲜活而立体。如今,因为耿军的出现,这份长长的名单里又多了一个鹤岗。

  与前辈导演相似的是,在耿军的电影中,鹤岗同样不是背景板,而是重要的角色。因为这个空间本身已承载了太多的意象。那里有时代的遗迹,有黑煤和白雪组成的极致景观,也有失序的亢奋在此地燃烧后留下的余烬。

  耿军不断把镜头从人的身上移开,对准荒凉的土地、远处的煤山、白雪皑皑下的荒草以及破败的厂区,那也并非叙事的闲笔,而是表达的重音。《东北虎》耿军镜头下的鹤岗。

  这里太适合拍电影了,甚至在故事开始前,所有情绪就已经备好。那注定是一个关于失败、关于困顿、关于无力的故事。

  但在一片惨淡与灰败中,耿军的电影又并非是一团纯然的漆黑。应该说,他电影最动人的地方,就是总能从满目绝望中,升腾起一股活下去的蛮力,结结实实地打在你心上,让你觉得哪怕就这么时常糟心、偶尔开心地活着,似乎也挺好。

  从这个角度讲,《东北虎》就是东北版的《活着》。但它绝不像《活着》那么苦大仇深,而与此同时,它也并不轻佻,并不嬉皮笑脸,而是有一种恰如其分的豁达,是对生活的种种不可理喻,报以几声干涩而释然的笑。

  耿军电影里的人,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常见的东北人形象。

  在他们身上,看不到赵本山式的农民的狡黠,也看不到沈腾式的底层草根的圆滑,相反,他们是一群极其笨拙的人,在这个大多数人只能做失败者的时代,他们既没有能力去做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,又不愿把最后一点尊严也一起输掉。

  他们要脸儿,所以才活得憋屈,活得拧巴。

  无论是《青年》里为一段输给物质的爱情而自我毁灭的混混儿,还是《锤子镰刀都休息》里抢人财物却把买给孩子的玩具枪还回去的劫匪,或是《轻松+愉快》里,永远逮不到窃贼却依然执着地守在田野里的护林人……这些一身缺点的小人物,内心却有着朴素的道义观。《轻松+愉快》曾入围第5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。

  这也是耿军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。《东北虎》亦如是。

  片中的三位主角全都是生活的loser。美玲挺着大肚子,发现丈夫徐东已然出轨;徐东的生活一团糟,养的狗还被马千里给吃了;马千里投资失败,欠了一屁股债。这一条绳上的三只蚂蚱,穿起了一笔罗圈账。而“寻仇”成了他们的一致动作。

  可是,在寻仇的最后关头,他们又都放下了仇恨,选择宽恕或和解。

  美玲一路追查丈夫的情人,甚至以下毒相逼,但在她自导自演的“鸿门宴”上,她却不打不骂,以近乎体面的方式终结了婚姻的闹剧。马丽饰演美玲。

  徐东找马千里要说法,在举起榔头的一刻,他得知马千里的遭遇而罢手,因为他觉得:“他(指马千里)都已经被生活干成这样了,不差我这几下。”

  马千里投资的工程黄了,欠下巨款。可他一天也没想过逃跑,而是继续窝在自己那间破房子里,白天出去讨债,晚上又被亲戚们追债。在彻底无望时,他也曾想着一死了之。但最终他活了下来,不仅因为徐东的宽恕给了他一点安慰,更因为小二——这个只有不到3000块钱存款的无业者,在他最困难的时候,给他送去了一兜炸带鱼、一只风筝和500块钱。

  熟悉耿军电影的人都知道,小二这个角色不止一次出现他的电影里,而且都是以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身份。于是《东北虎》中的这一幕“雪中送炭”瞬间便有了更为超越的救赎意味。只见远景镜头中,白雪覆盖的荒原一望无际,马千里向前追却怎么也追赶不上,他大喊着:“你住在哪?我要怎么找到你?”而小二的身影几乎不见,只有声音传来:“我知道你在哪,我会去找你的。”章宇饰演徐东,张志勇饰演马千里。

  那分明是极富宗教感的时刻,似乎在诉说某种信仰的力量,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存在,一份实实在在的人情——或曰人之常情。

  这份人情没有多高尚,也没有多超越,却极为可贵。它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时,抽象的仇恨得以消解,而同理心再次发挥作用的时刻。

  也正因为这份朴素的人情,使得美玲没有走向彻底的决绝,徐东没有痛下狠手,马千里没有自我了断。他们带着残缺的身心,回到各自疲惫的生活里,继续过着并不如意却仍然有个支点可以支棱起来的日子。

  这也是《东北虎》在一片废墟之上,为我们立起来的一扇通往宽容的门。

  耿军说过,他想用《东北虎》这部电影来探讨究竟是仇恨的力量大,还是宽容的力量大。那么很显然,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后者。

  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,这份于己于人的宽容,是建立在一种更普世的理解之上的。

  换句话说,它并不是因为我有多高贵,我才宽容了你。恰恰相反,它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之卑微,正如你之卑微,于是才有一种平等的体恤,一种宽慰后的原谅。美玲要找丈夫的出轨对象。

  这也是为什么耿军电影中的主角都有这样那样的道德瑕疵,无论是《青年》里的混混儿,《锤子镰刀》里的劫匪,《轻松》里的骗子们,还是《东北虎》里的出轨丈夫、欠债老赖……他们全都是世俗意义上的“悖德者”。但耿军想问的是,难道只有道德圆满的主角,才配获得一种宽容吗?

  事实并非如此。正如我很喜欢《青年》里的一个情节,跑路多年的青年回到鹤岗,从朋友嘴里听说,当年为他出头的哥们儿先是残了,后来死了。青年的脸上闪过一丝愧疚,沉默片刻,指着桌上的包子说:“你快点儿吃,别凉了。”那位朋友也没再说什么,两人大口大口地吃起来。镜头始终对着他们,没有任何谴责,有的只是静静的注视。

  在那份注视里,我们读出一种温柔。《东北虎》是耿军第一部登陆内地商业院线的电影。

  应该说,耿军的电影从来都在建立一种“去道德化”的表达。他要说的是,道德并非获得宽容的必要条件。换而言之,恰恰是因为我们理解了人世有许多无奈、不得已,以及太多没法简单用道德来衡量的时刻,宽容才成为一种可能。

  从《青年》到《轻松+愉快》再到《东北虎》,耿军完成了两次自我升级。一次是美学上的,一次是剧作上的。

  美学上,他从早年DV时代的半纪录式影像,升级为了一种更具自觉意识的影像风格。

  尽管很多人把这套风格说成是罗伊·安德森的“鹤岗化”再现,但我觉得,这样类比未免过于潦草。罗伊·安德森曾凭《寒枝雀静》获得第71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。

  诚然,两个导演都热衷于用固定镜头拍摄“城市景观”,也都爱以不刻意的方式制造“冷幽默”,他们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是木偶式、机械式的状态……

  但在这些表面美学的相似之下,两位导演铺就的底色又截然不同。

  罗伊·安德森的电影关于死亡,关于永恒的静默,所以他通过低饱和度的色调以及把演员面部涂白,来渲染一种肃穆感,仿佛每一幕都是不期然的葬礼;而耿军的电影关于生存,关于枯草一般的生命力,也关于人情冷暖间的一丝微薄光亮。正如《东北虎》里飞向高空的“红色风筝”所预示的那样。

  剧作上,《东北虎》无疑比前作更具野心,也更为工整。这也是耿军从一个地下导演向地上迈进的必经之路。

  但很遗憾,这也是《东北虎》最让我失望的地方。它太僵硬,太匠气了,从美学到剧作都处于导演强大且自觉的控制下,但也正因不够放松,用力过猛,耿军之前电影中最朴素的动人反而被削弱了。

  其实《东北虎》和耿军之前的作品都在讲述同一个寓言:鹤岗就是一座动物园,每个角色都是囚禁其中、徘徊不前的动物。只不过《东北虎》将这一寓言做了更直白的阐述。《东北虎》里的东北虎。

  所以也很容易理解,为什么耿军一直在通过凝滞、疏离的影像来营造一种间离效果,为的就是把观众隔绝于“笼外”,旁观这些动物的日常。

  那么这套做法之所以有效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之前的作品里没有明确的“故事”,也就是说,主角们是无所事事的,他们真的像患上焦虑症的动物一样,来回踱步,自虚脱之中显露一种无力。这也使得旁观成为一种精神空虚的见证。

  但《东北虎》却有着明确的故事,于是主人公也有了明确的动力,这也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发生偏移,更靠近了故事的前因后果,远离了人的精神状态,于是韵味也就在这种顾此失彼里,渐渐变淡。

  当然,这是和耿军自己比,要是和其他国产片比,《东北虎》还是一部颇为难得的作品。

  特别是在当下的大银幕,充斥着各种虚伪的正能量和矫揉造作的毒鸡汤,《东北虎》展现出的“真性情”,就更显得罕见,进而宝贵。

  至少,它还在提醒我们,在这个世界上,不幸和无奈才是生活的主旋律。

  在命运和生存的大问题前面,我们都像婴儿一样无辜。

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:子戈说电影

 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。

如何评价章宇、马丽主演的电影《东北虎》?

如何评价章宇、马丽主演的电影《东北虎》?

评论留言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